文件靠“解”不靠“读”
发布时间: 2023-05-31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李长安(盐亭)

“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是啥意思?”不久前,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有群众向一位基层干部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该干部解释说“这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上的一句话”,然后打开手机搜到文件读了起来。整了半天,最后群众小声嘀咕道“问了也是白问。”

基层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地方文件精神落实落地开花结果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是群众的释疑解惑者。然而,揆诸现实,一些基层干部在面对群众咨询时,习惯照本宣科读文件,虽是少数现象,却值得一说。

哪些干部会把“解读文件”当成“读文件”呢?仔细观察,大概有这样几种干部。第一种,“摆谱型”。这种人,干部派头十足,出口就是官腔,不会说土话、大白话,让群众听得如同嚼蜡;第二种,“书呆子型”。这样的干部,虽然能理解文件精神,但不知道咋向群众深入浅出进行解释,要么就是念一段文件上的话,要么就是用一个文件来解释另一个文件,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此外,还有一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行型”。这样的干部,自己都没有理解透文件精神,担心信口雌黄,只好当“复读机”照着文件念了。

基层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当家人。基层干部走村串户,与群众低头不见抬头见,同时又是方针政策、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者,深得群众信任。因此基层干部务必要做好“解惑人”,确保政策制度、文件精神精准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要认真“备课”,准确解读文件,掌握文件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要把文件上的语言转换成“乡音”,用土话“翻译”专业名词术语等。一言以蔽之,基层干部不仅要当好方针政策的“接收器”,还要做好政策解读的“播放器”,面对群众的询问,要有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语音表达能力。

“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这些话值得每一位干部深思。



责任编辑:何娟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