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须打破“我”思维
发布时间: 2023-06-28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李长安(盐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是昆曲《牡丹亭》里的唱词,其意思是不到这牡丹亭的花园之中,怎么会知道有如此迷人的春季风光。调查研究需要把握好“身”度与“深”度,如此方能有如去“牡丹亭”身临其境般的收获。

把握好调查研究的“身”度。时下,个别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习惯于“赶场子”。与群众打个照面,说不上几句话,甚至都没有听群众说话,就急急忙忙车门一关,车轮一转,去了其他地方;有的发放问卷调查表,不是把群众召集起来,而是把基层干部通知过来,让几个干部“代笔”,甚至去学校让学生代劳。看似风尘仆仆“去了七八个乡镇”、热热闹闹“收集了几百份问卷”,结果全都是走马观花。虽然身到,但不能与群众交心,听不到群众真话,调查研究自然不会收到实效。把握好“身”度,“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唯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耐心唠嗑,避开自导自演、自说自话,让群众当主角、唱主调,才能让调查研究真起来,实起来。

把握好调查研究的“深”度。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然而,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滋生畏难情绪,怕到矛盾多的地方去,怕群众“提意见”,坐在办公室想当然、做假设。听不懂“真声音”,浅尝辄止。赶赶场子、拍拍片子,发发“卷子”,做做样子,人浮于事,是绝对搞不好调查研究的。搞好调查研究必须“下深水”。唯有把群众呼声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信号”,敢于听取群众的“辣言辣语”,敢于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拜群众为师,才能从“声”切入,让调查研究往深里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调查研究必须跳出“我”的境界,打破“我”的圈子,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身临其境”,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样的调研才有深度、有准度、有温度。



责任编辑:何娟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