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漫山遍野的枣树,层层叠叠,色泽诱人的贵妃枣压弯了枝头,整个村庄被妆扮得格外美丽,走进一家被枣树环绕的农家小院,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运达和他的女儿米莉正在打包枣子,准备把它运往全国各地,他热情地招呼记者说:“这是我们贵妃枣二代,吃起来非常安逸,你尝一下嘛。”

记者随手摘下一颗贵妃枣仔细一看,其外形圆润饱满,扔进嘴里轻轻一咬,满口鲜脆汁液,甘甜清冽,非常爽口。眼下贵妃枣成熟了,可以连续采摘一个月左右。
挖掘本土“法宝”
带领群众致富
米运达是土生土长的万佛村人,种植“贵妃枣”的土专家,他种的贵妃枣曾多次获得“冠军枣”的美誉,他本人在2019年曾获得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我今年68岁,种了一辈子枣树。1982年的时候,我是生产队队长,为了填饱肚子,增收粮食,把我们这祖祖辈辈种植的枣树砍了,种上粮食。后来被砍伐的枣树,又冒出新芽。”米运达坐在院子里,一边分拣着枣子一边说,“2002年,适逢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里就种植了一大批水果,什么橘子、桃子,后来还是觉得枣树最适宜,经济价值也大,于是抓住机遇,开始大量种植枣树。”
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2007年成立,社员从7人到现有的127户,贵妃枣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从2011年起,合作社就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枣苗,提供种枣技术。现在合作社里的贫困户都脱了贫,米运达说,自己现在还是经常去贫困户家里帮助他们做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他们种枣树,防止他们返贫。
60多岁的陈在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有残疾,家庭十分困难。米运达送去枣苗,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经常都到他家里帮忙,陈在田种植的枣树去年收入3万余元,生活上基本能自给自足,已经脱了贫。
米运达还主动担任贵妃枣的技术服务指导员,培训群众。“米运达肯吃苦、好钻研,是我们的‘土专家’,他带领农户创新贵妃枣生产技术,又带头创建红枣合作社,帮助我们枣农增收致富。”说起米运达,村民们这样评价。
品牌化发展
走出专业卖枣路
米运达告诉记者,种枣子不仅要提高种植技术,保障品质,还要做品牌,才能销售得远,“现在我们已经注册了万弗、大霍山2个商品品牌,还申请了施肥,采摘技术、培育苗木等5个专利。对贵妃枣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综合服务,开辟了专门的实验田,对枣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注册统一品牌,制定统一指导价格,打造有机枣。”
米莉是米运达新一代接班人,记者采访时,她忙个不停,选枣、加冰袋、打包甚至还加上温馨小提示,每一个细节她都努力做到最佳。
“今年我们的枣子又得了冠军,这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米莉认为,要做好年轻的新一代客户,不仅要枣好吃,还要做好优质的服务,才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我们这里好多枣农,家里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了,我想要拓展更广的销售渠道,优化产品,把我们的枣子推广得更远,今年通过努力,我们的枣子已经远销到全国各地。这几天,我们还得发十几箱枣子到香港,虽然量不多,但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心里很高兴。”
正在谈话间,京东的快递小哥就来了,米莉把百余张打好的单子拿给快递小哥包装,附近村民也不时的过来请米莉帮助打印快递单。米莉通过各种电商平台销售枣子,合作社也在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宣传推广销售贵妃枣。
米运达说,除此之外,村里以“枣”为媒推进农旅融合,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村里还有几家开起了农家乐。
当天下午,米运达还要去成都金牛区枣子巷参加活动,借机推广贵妃枣。米运达说:“借力成德同城化的契机,让我们德阳的枣子和成都牵手,把贵妃枣推广、销售得更远。让更多的贵妃枣走出德阳,让我们村更加富裕幸福,这就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