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午,我市首例ECMO(简称“人工肺”)救治患者顺利脱机,目前各项生命指标均平稳趋好,患者仍在市医院ICU接受进一步救治。
6月下旬,中年男子刘某某因外伤致胸腹部严重损伤,创伤造成肺的实质性损伤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7月1日,市医院利用ECMO对其进行救治,这也是我市医疗机构首次利用ECMO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和治疗。经过连续14天的ECMO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下,刘某某的病情逐渐好转,监测指标逐渐趋于稳定,经ECMO治疗小组评估,已具备ECMO脱机条件。
14日12时30分许,医护人员开始ECMO脱机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生命指标监测、消毒、输血……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操作后,13时35分,医护人员用止血钳钳住连接患者血管的ECMO导管,拔出导管,患者顺利脱机。监护设备显示,脱机后患者心跳、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稳定、正常。据介绍,脱机以后,刘某某仍需在ICU接受进一步救治。
据介绍,因为刘某某是我市首例ECMO救治患者,为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组建了20余人的医护团队,负责ECMO运行监护的护士肖箫,更是在7月1日刘某某上机后,就24小时待在ICU病房里,随时监护着刘某某病情和ECMO的运行情况。为了促进刘某某肺部功能的恢复,在利用ECMO救治期间,医护人员每隔12小时就需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间为其调整一次身体姿势,每次调整除了搬动刘某某身体外,还需同步移动其身上10条连接ECMO、呼吸机的管道和输液管道。最初搬动一次需要12个人近30分钟,后期操作熟练后也仍需6个人10余分钟。本报记者 张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