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德阳这十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2-10-13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东湖秋色。 张经亚 摄

本报记者 张嵘

德阳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沱江源头,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笃定发展目标

系统谋划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建设新时代美丽德阳,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作为奋斗目标,把建设美丽德阳作为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持续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指标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到实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沱江源保护和治理、石亭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危险废物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打好“退城入园”“企业提标改造”、绵远河生态整治、小水电清理等环保硬仗,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夯实绿色本底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我市加快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着力夯实绿色本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持续开展绿化德阳行动,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德阳行动,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132.14万亩,启动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及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项目,制定实施《德阳市现代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德阳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蓄积量新增45.7万立方米。2021年底,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核评审。

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开展九顶山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依法有序引导43个探采矿权全部退出,累计封闭井硐243个,生态修复10.4万平方米。成功认证国家级森林乡村21个,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森林小镇9个。

为民造福谋利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要旨,全面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源头治理工程。到2021年,市区PM2.5浓度从2014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7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从2014年的8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从2014年的74.2%上升到82.7%。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狠抓 “三磷”企业整治,实施重点小流域治理。累计投入18.75亿元,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内源治理”“处理能力提升工程”“绿岸工程”和“能力建设”几大工程、10余个工程项目。中心城区四条黑臭水体均成功消除黑臭现象并达到长治久清,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3.67%。

2021年14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9%。今年1至9月,1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到优良。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转方式调结构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我市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形成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

严把准入关口,坚持以“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规范产业发展区域布局,严格执行“五不批”项目审批原则,建立“项目联合会商制”“项目入园会签制”。2016年以来,未审批任何一个“两高”项目投资建设。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2%,工业燃煤使用量下降31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高端现代产业,确立发展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先进材料、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成功创建国省级绿色工厂22个、省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近零碳园区1个,省级节水型示范企业15户。二重装备等3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工信部支持。

夯实保障体系

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化建设

为确保新时代美丽德阳建设蓝图的实现,我市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出台和修订了《德阳市城市管理条例》《德阳市华强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德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德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监管执法,高标准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各项工作,坚持更新公示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发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强化“双随机”监管执法,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等专项执法行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体系。

强服务促提升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使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加强区域生态共治,推进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三年实施方案》,签订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沱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等,完善污染治理合作措施,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监管网络,加强联合监测与联动执法,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做好环评审批服务,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创以创新性授权区(市、县)开展项目环评审批具体工作的模式。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规范落实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制度,修订完善市、县、企业三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全市环境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坚持高站位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实施“四不两直”督查、整改进展定期调度,重点整改任务盯办和现场督办、党政同责考核问效等工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有序,整改进度达到预期。

回顾过去,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已成为德阳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道炫目的亮色;展望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必将绘制出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德阳新画卷。



责任编辑:涂策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