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这十年】写好“民生答卷” 提升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 2022-10-17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推动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本报记者 付帅 摄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首开段完工;一个个老旧小区华丽转身;一批批学校、医院建成投用;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体育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翻看德阳这十年民生“相册”,一桩桩民生实事,于细微处着眼,于贴心处落地,幸福的愿景已成为德阳人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本报记者 邱洁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今年4月,旌阳区旌阳街道米市坝社区创新举措,采取“拆墙并院”的方式,让相邻小区不再“隔阂”,改善和增进邻里关系,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此次对区粮食局宿舍和区疾控中心宿舍中间那堵墙进行了拆除,没有这堵墙,两个宿舍的住户可以在一起聊天,大家很开心。” 区粮食局宿舍住户卢依珍激动地说。

居住在北光小区的居民已经享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实惠。2020年12月,我市完成了该小区的改造工程。改造以解决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水、电、路、气”等问题,重点整治“脏、乱、差、漏、堵”五大难题,实施拆除违建、修复屋顶、更换老旧管道、清理楼道、优化门卫设施、增加停车泊位、设置集中充电场所、增添绿化面积、拓展小区公共空间等“菜单式”改造,保障小区基础功能,优化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700多户居民受益。“改造前和改造后就是一个天壤之别,以前环境乱七八糟、存在安全问题,改造后不仅整洁美观了,还成立了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健全了小区管理制度。”小区居民蒋禄惠说。

自2019年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全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27个,建筑面积860.1万平方米,房屋3379栋,惠及住户9.9万户,总投资44亿元。截至目前,市本级北光小区、什邡市白果小区、绵竹市教师新村等601个小区已完工,惠及住户5.1万户。此外,自2018年开展既有住宅电梯增设以来,全市共实施电梯增设232部;自2009年全市开展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以来,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累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1.81万套。

千方百计稳就业增进民生福祉

林国栋是绵竹年画文创产业园创始人、绵竹陶版年画第二代传承人。由于创业经验不足,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通过参加“我能飞”创业培训、德阳“千里眼”创业大赛,经由创业专家开展“一对一”集中辅导,厘清了发展思路和未来规划,其决定坚持以“木版年画+创意生产”的方式作为发展经营模式,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目前,项目年产值达43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三五”末期,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18.73万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5.63万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建设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序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保基金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十三五”末期,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47万人、40.38万人和54.22万人,相比2011年分别增加62.1%、49.6%和58.9%;连续17年上调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待遇,离退休职工人均月基础养老金达到2047.57元。

罗江区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为星光村民宿和农家乐业主、村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基层劳动群体精准开展“民宿+店商基础知识”项目制培训,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旅游承载力;广汉市结合本地5000余亩稻虾养殖观光产业,量身定制以小龙虾特色美食烹饪为主的培训项目,组织当地稻虾从业人员利用农闲时间参加培训,有效促进当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绵竹市清平镇农民李英仅有初中文化,但通过参加“四川特色小吃”项目制培训并实操考核合格后,在当地成功开办起小吃店,月均营业额达1.5万元……这些都是我市通过项目制培训工作提升职业技能的成功实践,为全市稳就业保民生作出了有效探索。

体育民生工程夯实群众健身基础

实施“十分钟健身圈”、安装智能健身路径、开展科学健身指导……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增进和谐的大事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有效应对群众对健康体魄的强烈需求,在精准把脉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民生工程建设,让体育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全市人民,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市民“十分钟健身圈”,以全民健身苑为载体,在城区公共空地,投放以篮球、乒乓球、健身路径、足球、门球等为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了“群众步行10分钟就能够找到一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的目标。此外,我市合理规划了新一代全民健身智能路径,2021年全市首批5条智能健身路径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

我市还坚持体育健身设施向农村倾斜,持续用力不断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真正让市民朋友体会到了家门口的运动之乐。

据了解,我市现有体育场地11145个,其中全民健身苑11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74个、体育公园1个、健身步道近1000公里、县级全民健身中心7个、社区健身中心5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23个、足球场320个,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11个。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拟规划建设体育项目28个,其中体育公园项目11个,全民健身中心项目3个,健身步道项目7个,多功能运动场2个,社会足球场项目3个,户外运动项目1个,其他(体育场)项目1个。2022年底,全市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将基本实现人流量监测、场馆预约信息化。力争到2025年,我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3.19个。



责任编辑:涂策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