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兴村美民富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2-10-08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年来,我市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农民收入。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正以全新面貌开启乡村巨变新征程,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全力抓好粮食安全

夯实“三农”基本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粮食安全政治担当,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抓好粮食稳面积、提产量。

十年来,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在旌阳区新中镇旌秀桂花粮油智慧农业园区的5G无人农场,彩椒、西芹、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旌秀桂花粮油智慧农业园区是旌阳区数字化、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园区。农场全部采用5G智能化操控,配备智能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实时监控系统等智慧设施,从插秧、除草到控温、控湿,以往繁重的农活都被数字化操作所取代。

十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2.27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8.05%,粮食每亩产能提升50千克以上。农业水利设施持续完善,有效灌溉面积达247.72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216万千瓦,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5%。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十年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2531”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优势特色逐步显现。截至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5.8万亩,粮食总产量196.4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21.9万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我市生猪出栏常年保持在全省中游水平,生猪存栏同比大幅度增长。小家禽出栏持续稳定全省前三,西南禽苗、种业及交易发展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部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1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1家。现代农业园区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市累计认定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园区14个、县级园区33个。

外塑颜值内修气质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美丽是乡村振兴底色,产业兴旺是幸福底气。十年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真没想到我们镇上现在有这么漂亮的湿地公园!”在中江县太安镇,正在散步的廖女士赞叹道。蚕桑文化湿地公园只是该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进一步优化新农村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蚕桑(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延伸产业链,在壮大蚕桑产业体系的同时,不断改善当地人居环境。

走进绵竹市九龙镇,川西农居错落有致,远处青山如黛、连绵起伏,近处绿柳成荫、游人如织。近年来,绵竹市持续推进景村融合、提升乡村“颜值”。实施了600公里田园绿道项目等旅游基础设施,串联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生态社区,集合旅游景点、特色民宿、农家小院,打造了年画里等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全域乡村振兴格局,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先进镇。

十年来,农村人居环境焕发新面貌。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全市6个区(市、县)均达到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类县的既定标准,实现了“三清两改一提升”行动行政村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发力,在乡村建设方面主要做好“四个五”工作,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基础设施“五网共建共享”、山水林田湖“五项系统治理”、农村“五大建设”。力争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

不仅要外塑“颜值”,还要内修“气质”。罗江区在乡村治理工作中,聚焦村(社区)机关化、行政化等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开展“减负、增效、规范、赋能”行动,探索创新“四个村居”治理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机制、能力建设。

乡村治理展现新活力。十年来,816个村建成规范化综治中心,雪亮工程覆盖率达100%。形成一系列简洁实用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持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力争“十四五”时期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达到60%、75%。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十大行动”,“农民丰收节”“戏曲进乡村”“文化列车”“文化院坝建设”“千村文化扶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实施。

兜住底线强化保障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中江县白果乡白果村,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摇身一变,一栋栋靓丽精致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地依偎山旁,村里的小广场的设施十分现代化。同时,白果村在产业上贯彻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理念,以“白果晓苑”生活区为依托,引进业主投资300万元,打造700亩粮经复合型产业区,为当地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120个,促进群众增收。

“婆婆,家里还有什么需要?”在中江县积金镇积金村,帮扶干部叶璐正在询问脱贫户家中的情况。中江县将每月17日定为“民情走访日”,将每周二定为“乡村振兴工作日”,统筹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全面摸排掌握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并面对面宣传各项帮扶政策。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中江县307个市级贫困村中集体经济组织零收入村全部清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2015年以来通过产业发展直接及间接带动脱贫3万余人,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为重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优化调整帮扶工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文/本报记者 刘倩

图/本报记者 付帅



责任编辑:涂策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