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德阳这十年】杨明: 攻克“卡脖子”技术 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发布时间: 2022-10-12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近日,在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节直径超过8米的大“圆柱”横放着,数名工人正在“圆柱”的一头摆弄着蓝色、白色和黑色的各式“刀片”。这便是修建地铁、打通隧道时用的盾构机正在进行总装调试。

思远重工董事长杨明站在一旁骄傲地看着自己的企业为重庆地铁提供的这第六台盾构机,“这蓝色的是刀盘,相当于盾构机的牙齿,用来打洞;黑色的是滚刀,专门对付岩石;白色的是刮刀,把渣土刮走,再通过螺旋叶片输送到后面去。”杨明向记者介绍道,这各式的“刀片”后部,就是起加固作用的拼装机。在打洞掘进过程中,拼装机把钢筋混凝土管片拼装成环。前面掘进一环,后面拼装一环,靠这样一边掘进、一边加固,来完成许多高难度的隧道工程。

“听起来似乎简单,但把这个盾构机造出来可不易。这在10年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自主生产它。”杨明告诉记者,过去,像盾构机刀盘之类的核心部件只能依靠进口,价格高、交货周期长,采购时还得“看人脸色”。

思远重工成立于2006年,成立之初和大多数德阳的机械加工厂一样,都是三大厂的配套厂家,靠三大厂维持生存。“我慢慢地认识到,公司要发展绝不能简单依靠三大厂,要有自己的专利、自己的产品,要朝着高精尖特方向发展,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就这样,思远重工逐渐将目光移向当时国内还一片空白的盾构机上。

据了解,盾构机在制造业内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地层,它的主轴承要承受高速旋转带来的巨大载荷和强烈温升,这对设计水平、制造工艺、原材料性能要求非常高。“我们便采取‘合作引进技术、联合开发设计和制造、创新开发’的三步走战略,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和制造从无到有的突破。”杨明回忆道。

就这样,随着国内盾构机使用经验积累、工业基础的不断提升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思远重工通过自主攻关,突破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盾构机国产化,先后产出了50余台盾构机,在成都地铁、西安地铁、广州地铁、重庆地铁、川藏铁路等项目大显身手。思远重工更是与国有企业中铁装备合作,在德阳成立盾构机总装基地,吸引了众多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短短几年,德阳已发展100多家本地企业参与配套,本地配套率由空白提升至目前的70%以上。

“现在,生产盾构机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70%可以在本地采购,大大节省了成本。”杨明说,“我们研制生产的盾构机不光在国内吃香,而且在国际上也非常受欢迎,大直径盾构机已出口西亚与美洲。”

本报记者 徐皓



责任编辑:涂策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