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发布时间: 2022-12-28 来源:德阳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A+ A- 打印

彭 柳

●党的二十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阐释和战略部署。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何以化”“化什么”“如何化”等基本性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框架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规律,这是阐释和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支撑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之上,深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何以可能”、“何以必然”的理论逻辑是基本前提。“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这一论断从理论思辨的角度,表征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生成与演进的理论渊源。对西方理性自由的反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超越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其贯穿始终的深层逻辑,秉承了“揭示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特质和逻辑步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原理”为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此,党的二十大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政治话语的是极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证,更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源”与“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系

基于“史”的纵向逻辑与“时”的横向逻辑分析发现,“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过程体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了什么”的完整画卷。一是从“革命、建设”走向“改革、发展”的任务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新旧制度的“破”与“立”,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呈现出推动立柱架桥的整体逻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四大范畴是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时序性的阶段质变。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深化。“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建设怎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些全局性问题的战略回答,尤其是党的二十大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性阐释,这是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体系。三是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跃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二者互补互进的内在理论跃升张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

从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指引到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全新命题,显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实现”的能动性机制。一是科学把握“三大规律”是关键所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性规律揭示。在规律的认识和升华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深度,才能让“化”的程度经得起历史与现实的考验。二是不断推动“两个结合”是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体两翼”的基本路向。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基础之上,以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深刻贴合“中国具体”之“翼”,和以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之“翼”,在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轮驱动”中走出一条特色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路。三是始终秉承“六个坚持”是要义所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不仅首次抽象出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张力,更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自觉,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构性范式。



责任编辑:洪意
更多新闻扫码关注德阳日报公众号